天涯法律网讯(方茜)5月中旬的昌江,烈日当空,气温飙升到37度,十月田镇保平村一户农家小院里,气氛不算融洽,信用社陈主任和户主符子贵正就一笔贷款的利息和归还时间讨价还价,2000年符子贵借了信用社4000元种辣椒,结果收成不好,血本无归,这笔钱也就一直欠着。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乌烈法庭庭长符家荣在一旁认真听着双方的诉求,偶尔加入说几句,“这类贷款一般是农民为开展新作物生产借的,数额都比较小,只是拖欠时间长,利息就高了,法庭要做的就是在双方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既让信用社顺利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的任务,又尽量帮助农民减轻负担。”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调解,最后符家荣一锤定音,“这样吧,在信用社最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把利息零头抹掉,8月中旬符子贵拿到卖甘蔗的钱后一次性还清。”又一笔贷款达成还款意向,陈主任感慨地告诉记者,多亏法庭帮忙做了大量工作,从09年至今,信用社已经收回了一千多万贷款。符子贵也很满意,今年他在屋后挖了鱼塘养鱼,手头没有活钱,有了这三个月的还款期限,他就不那么为难了。
调解结束,符家荣赶回法庭组织庭会学习,每周坚持利用半天时间总结办案经验,学习新的法律知识,是符家荣定的制度,已经成为乌烈法庭的传统。“磨刀不误砍柴工嘛,大家互相交流,既理清了办案思路,也提高了办案效率。”作为庭长,符家荣既当指挥员,又是办案主力,他每年承办法庭一半以上的案件,近三年,他办理案件564件,结案率100%,调解率达到95%,同时在他的带领下,乌烈法庭审判工作一直走在全院前列。
自得其乐,用坚守奉献青春
符家荣身材敦实、面容憨厚,也许因为常年与纯朴的基层群众打交道,说话总是带着笑。1993年7月,符家荣被分配到昌江法院原海尾法庭工作,1999年法庭撤并后,来到乌烈法庭,从书记员到庭长,在基层一干就是22年,也不是没有机会调回县城,但每次他都选择了留下。当记者问到是什么让他坚守法庭这么多年,他微笑着说:“其实没有那么多高尚的理由,一开始是服从组织安排,后来习惯了法庭的工作,越来越舍不得这里的山水乡情,并且这里的百姓也离不开我。”
由于他和妻子都在乡镇工作,留在县城的两个小孩全靠74岁的老母亲照看。去年10月,年事已高的老母亲不慎摔倒,手臂骨折,符家荣匆匆赶到县城,带去医院包扎,又匆匆返回法庭准备第二天的庭审。“那段时间觉得特别对不起妈妈,让她这么大年纪还为我操劳,”符家荣眼圈有点泛红,“不过现在好了,今年我爱人调回县城,妈妈总算可以好好休息了。”
法庭已经成为符家荣第二个家,曾经简陋不堪的平板房变成电脑网络信息化设施齐全的楼房,巡回审判车取代摩托车,院子里的小树苗也长成绿荫大树,身边的同事来了又走,唯有他始终坚守,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庭审能力强、调解技巧丰富的资深法官,“群众需要我,组织信任我,我就会一直留在法庭!”
将心比心,用朴实赢得信任
乌烈法庭管辖四个乡镇,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符家荣推行预约立案、预约开庭制度,在离法庭较远或案件纠纷多发的农村设立12个起诉联系点和4个巡回办案点,经常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办案,使群众不用出村就可以解决纠纷,方便诉讼。法庭工作艰苦又繁琐,每办理一宗案件往往要付出双倍的工作量,有一次为了查清被告犁掉原告甘蔗的面积,符家荣和同事步行十多公里到甘蔗地进行实地丈量,裤腿都沾满了泥浆,同事笑称:“我们都变成泥腿子了!”符家荣正色道:“就是要变成泥腿子才能走近群众。”在他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不出两天就顺利结案。
“把矛盾纠纷真正化解,远远比依据事实和法律对案件作出判决更能体现司法公正”。这是符家荣22年基层工作的深刻体会。在他看来,法官不仅是裁判者,更应该是社会和谐的创造者、守护者。因此,他在审判实践中特别注重调解,只要有一丝调解希望都不会放过。前不久,他办理了一宗因棋子湾旅游开发引起的征地补偿款纠纷案,原告与被告是两兄弟,“像这样的案子肯定不能一判了之,伤了骨肉亲情,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过多次耐心做工作,带领双方去现场勘测,从情理法来调解,终于使反目成仇的兄弟俩握手言和。
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就会拿你当自己人。今年春节,符家荣调解的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的当事人自家种植的圣女果大丰收,专门送了一些到法庭来给大伙儿尝鲜。“这是群众的心意,与那些对法院法官有误解,企图通过送礼扰乱办案公正的人不是一回事儿。”另一当事人为了立案,给他的手机充了200元话费,符家荣很生气,立即把钱退还给他,并向监察部门汇报情况,“一切按法律程序走,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他这样不仅是对我个人的不信任,更是对法律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