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新闻
昌江法院:传承詹红荔精神重塑灵魂 赢在三着棋
  发布时间:2011-11-24 00:00:00 打印 字号: | |

天涯法律网讯(许平飞 麦兆堂) 少年法庭的职责是什么,是只要坚持依法审判就履行完职责了吗?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少年审判的主题是重塑灵魂”,少年法庭工作不但要抓审判各环节,还要抓好延伸教育,使未成年被告人通过审判和执行,灵魂得以重生。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一理念,该院审理的未成年犯中原来在校读书的,全部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复学率达100%,并且有多名未成年犯考上了大学。由于工作成效显著,该院少年法庭曾获得“全国先进青少年维权岗”称号,并曾被评为“全国少年法庭先进集体”。

教育贯穿各环节

在未成年刑事案件的审判中,昌江法院坚持把对未成年罪犯的教育、感化和挽救贯穿到审前、审中、审后各个环节。

审前在送达起诉书副本时,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做好答辩的准备。

开庭审理时通知其监护人或者未成年被告人比较尊重的亲属、老师到庭,让他们了解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经过,以便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在庭审各环节,采取不同于成年人的审理方式,寓教于审。

庭审中既要查清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动机、目的、手段,社会危害程度等犯罪事实,又要查清楚未成年被告人的生活学习环境、成长历程、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等情况。

判决书中,除写清未成年被告人所犯的罪行外,还要写清他的成长经历、犯罪轨迹。

宣判时通知监护人到庭,对在校学生还要通知学校老师到庭旁听宣判,并与监护人一道做好宣判教育工作,使未成年被告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罪行,认识自己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家庭和自己带来的危害,为今后的改造打下基础。

被判处非监禁刑的,由未成年被告人在认识自己行为的基础上写出接受社区帮教保证书,并由其监护人写下监护保证书。

昌江法院少年法庭坚持把审前、审中、审后教育有机结合,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对他们倾注的关爱,不但感化了未成年被告人,也感动了他们的父母和家人。

王某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闹矛盾并准备离婚,使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在一些不良青年的影响下,参与了抢劫。少年法庭在审理该案时,注重把教育贯穿到审前、审中、审后各环节,送达起诉状副本时帮助他认识到罪行,使得他在开庭前向法庭递交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悔过书》。开庭时少年法庭又帮助他认识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使他对今后的改造树立信心。少年法庭根据他的犯罪情节和认识,依法做出了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的判决。宣判时,王某很受感动,他的父母也被少年法庭的法官们对孩子倾注的关爱感激不尽,双双跪下,表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会和睦共处。

宣判时王某表示:“现在最想的是回到学校读书,但回到原来的学校,怕抬不起头来。”法院帮助他转到了另一所学校继续读书。

回访帮教促重生

昌江法院少年庭把对未成年被告人特别是被判非监禁刑的未成年人审后延伸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他们建立回访考察制度,设立回访考察卡,对被判非监禁刑的未成年被告人实行跟踪监督帮教。

每半年进行全面回访考察1次,对一些重点对象实行随机回访,多轮帮教。

为每名缓刑未成年被告人建立一个档案,设立回访卡,记录他们的表现情况,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

与村(居)委员、派出所订立帮教制度、措施,尽力为他们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该县近年来被判缓刑的未成年被告人无一人重新犯罪,绝大多数都由罪犯转变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他们由衷地说,是少年法庭的关爱,使我们得到重生。

文某从游手好闲之徒变成生产能手。村里人都说,多亏了少年法庭的帮助。文某是一名黎族少年,父亲早年过世,家境贫寒,他仅读小学2年级就辍学回家了。面对窘迫的家境,他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看着同龄的伙伴们都能上学,他更感到命运不公。他的灵魂扭曲了,整日无所事事,还未满16岁就嗜酒如命,吸烟成瘾。喝酒吸烟没钱,就萌生偷盗邪念,窜到个体打石场,盗割低压输电线600米,被送上审判台。被判缓刑后,他更是灰心丧气,想破罐子破摔。少年法庭的法官多次找他谈心,并与村委会一起研究帮教对策,为此给他找了一块山地,动员他搞种植。没有技术,村里指定人员教他;他没钱卖种苗,法院与糖厂联系,借给他甘蔗种,待收成后再还种苗款。

少年法庭的一片苦心,村委会无微不至的关怀,唤醒了文某的良知。一个夏天下来,他顶着烈日,垦荒种上了10亩甘蔗,昔日游手好闲的他,整日在甘蔗地里忙碌,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来源:天涯法律网
责任编辑:昌江县法院管理员
联系我们